全站搜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地 址:中国 浙江 余姚市 中国塑料城F4-115
电 话:86 0574 62532169
联系人:张先生
手 机:13780023546
尊龙新版app
尊龙新版app
《红色娘子军》琼花的眼睛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1-12-15 19:25 文字:【】【】【

html模版《红色娘子军》琼花的眼睛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怨仇深……”《红色娘子军》中的这首歌,就算不看歌词内容,单纯听旋律也是足以传唱不衰的。广东卫视经常播放这种老电影,这部六十年代的影片我就看了好几次。故事情节很简单,贫农女儿吴琼花不堪忍受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残酷压迫,决心逃出火坑,但又被抓了回来,关在监牢里。但她被党代表洪长青救出牢笼,与被嫁给木头的姐妹一起,参加了红军琼崖纵队,最后率娘子军解放了椰林寨,枪决南霸天。电影的导演是谢晋,呵呵,我看我能把谢导的作品都写全了。《红色娘子军》达到辉煌顶峰的是芭蕾舞版。从1964年开始上演,就演成了样板戏。

样板戏到底有哪八个,到现在还各执一词。大家公认的除了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之外,应该还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革命现代舞剧《白毛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样板戏”这个名称是由总理亲自定的,后来组建“样板剧团”,也是由总理亲自决定的。但真正对样板戏倾注了极大心血的确实是江。江很懂戏,你唱的时候拖个半音,她马上就听出来,说,不对,你拖了。所以演员们都服她。她确实是个内行。程砚秋老先生和江交往很久,他生前都说江真懂京戏。《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出场的亮相是江设计的。江说,英雄的首次出场就像一篇文章的开篇之笔,是这出戏成败的重要一环。杨子荣的出场亮相,童祥苓试了很多次,连他自己也不满意,最后还是江亲自跑到台上教他怎么摆弄动作。手和腿该怎么放。经过江指导后的杨子荣的出场亮相就完全不一样了。当时就获得了观看排演的观众和专家们的鼓掌喝彩。江有时看排演的时候,会把身体从侧面低下头去看。她说这是观众看戏的角度,你戏演得好不好,一定要从观众的视角来看才知道。有些唱词,江其实是跟主席商量来改的。主席还亲自改了几个地方。主席改得真好。演员一唱就觉得不但上口,而且意境也大不一样。像“迎来春色换人间”、“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些词句就是主席改的。可大家都不知道,还以为是江改的。说江的水平比编导都高。江当时也不能告诉人家,那是主席改的。

对芭蕾舞,江其实并不很懂,但她努力去学。英国芭蕾舞《红菱艳》那部电影她都看了十几遍,她要从中找到芭蕾舞的特点,它的艺术形式,它的表达方式。她说,芭蕾舞的艺术语言很大一部分就在脚尖上,它是用脚尖来说话的,肢体语言就是舞蹈艺术的灵魂。她还说,电影表演要看眼神,电影的特写镜头很多都是写眼神的,它是用眼神来说话的。她还教我,看人也是要看他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红色娘子军》影片中琼花那双火辣辣的、坚毅而令敌人望而生畏的眼睛至今看来还是那么传神、生动。她仅凭一双眼睛就把旧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为什么要革命的逻辑讲的清清楚楚。“把旧社会烧掉,要依靠集体,依靠整个阶级。”这句台词说明了革命追求的是全社会的解放,而不是为了报私仇。要打倒的是剥削阶级,而不是南霸天一个人。这跟美国电影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影片中有一幕,琼花给洪长青送礼物,洪长青逗她说:“在我们老家可不能随便送这种礼物的。”琼花生气了:“可我也不是随便送的呀。”可惜这些片段因为涉及情爱被删除了。

《闪闪的红星》中冬子的大眼睛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的发起者是江,1972年10月召开的样板戏影片座谈会对各部样板戏影片提了很多意见,并且呼吁:“你们要为孩子们着想,为孩子们服务,我向你们呼吁,给孩子们写些电影吧!”审片时她的修改意见就达34条之条,例如“冬子想念红军时,不要闭眼。应是睁眼向前凝视,慢慢出神,然后叮咚声,花开。幻想完以后,仍回到凝视出神。”从这些建议看,江确实有水平。

除了样板戏,那个时代还有许多影视和戏剧作品,我自己看过的就有很多,例如《春苗》《决裂》《创业》,我都写过评论。后来说八亿中国人只有八个样板戏可看,尊龙人生就是博网站,这是欺负年轻人没经历过。他们把样板戏批的一钱不值,自己却拿不出过硬的作品,过了几十年,出国演出还是要样板戏。就连冯小刚也要把《红色娘子军》搬上春晚。江从1963年起,便“指导排演”了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就安排他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原来我并不特别想看这出芭蕾舞,但我看了几分钟后,它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精湛表演艺术和技巧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江在试图创造一出有意要使观众既感到乐趣又受到鼓舞的宣传戏方面无疑是成功的。”

先不说样板戏的艺术性,只说精英告诉我们,文革时期听起来就让人觉得要闷死。那个年代我还很小,但在记忆中,我的童年是快乐而多彩的,并不比现在手不停地玩爱疯的小孩子们更单调。事实上听老人回忆,当时民众的娱乐活动要比现在还要丰富一些。举例说,在工厂和农村普遍都有文艺宣传队。逢年过节,这些宣传队都要表演节目。他们当然没有另起炉灶的创作自由,演的都是样板戏。但是演员都是邻居乡亲,布景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东家抬饭桌西家扯被面,服饰、道具也都是业余和专业混杂而成。用现在的话说,那是标准的山寨版。其实每一次演出都是再创作,所以大家都还能看得乐呵呵的。后来电影、电视和音乐都丰富起来了,电视频道越来越多,可看的节目却越来越少,更不用说亲身参与了。什么都讲专业化,演戏要上学,唱歌要包装,拍电影要大投资。更重要的是,舞台被垄断了。在我的记忆中,过去逢年过节农民可以赛个会、打场篮球赛、划龙舟、舞狮子,现在除了打麻将、买私彩,农村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可言。不过农村过年起码还能放烟花,而城里只能看电视上放了。表面上民众有了多元选择,实际上普通民众的参与程度大大下降了。

同样地,今天多了很多体育节目可看,但体育运动的门坎越来越高,运动的场所越来越少,国民的身体越来越差;今天虽然用不着各式各样的粮票,但没染上毒的食品越来越少……在这个最强调多元的时代,赶时髦却造就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元,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在这个强调自由和个性化的年代,全世界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到时装歌曲却全趋于一致。在时髦的叫喊中,有几个人真正懂得什么才是多元,什么才是幸福呢?

相关的主题文章:

脚注栏目